高考改革公平面纱背后的不公平
高考改革公平面纱背后的不公平
代安荣
发表与《基础教育改革论坛》
【摘要】:高考,不仅是国家考试,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更是普通平民子女或寒门子弟获得人生发展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高考不断进行改革,让高考在教育、录取等诸多方面更加彰显公平,让更多有才能的学生通过高考这个渠道成为国家的栋梁。前些年,高考存在简单的模式组合,并未进行真正有实质性进展的改革;最近几年,尤其是自主招生考试改革后,高考改革似乎表面看在不断追求公平,实则在不断降低公平性。本文从家长文化素质、经济条件、学生的生存环境、教育不诚信、精英教育代替大众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高考改革公平面纱背后的不公平,并指出改革应该理性并贴近教育本质,才能真正实现高考改革的目的,推动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高考改革 公平 不公平 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
从读高中开始,就有一个词一直伴随着,那就是高考改革。而且,这个词越来越响亮,越来越频繁,就像那舞台上的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停地变换演员,但主角却是永远都不变的,总是那些核心的演员轮番出现。高考改革也一样,不管怎么改革,总是一样,只不过变成了不同的组合。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老师最喜欢给我们讲的就是让我们认真读书,因为马上高考改革,要扩招了,意思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大。果不其然,我们毕业的时候,真扩招了,不过,费用却是涨了几倍。当然,对于很多普通老百姓子女来讲,能够考上大学就已经不错,费用从来就没有人管过,借也要上大学。
后来,扩招越来越大,每年逐渐增加,也算不上改革。不过,另外的改革却有开始,当时最响亮的改革就是高考要考英语听力,试图想全面改变“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没有几年,又改革听力不考了;全国统考改为各个地区自行命题考试;再后来,变成了“3+2”、“3+X”模式,以及前几年出现的文理不分科;最近几年又出现自主招生,以及今年出现的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反观这些年的高考改革,总结起来就是“舍去”和“回归”,并在此道路上反复不停地重复。比如,以山东高考改革为例,自2016年起,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使用全国卷;自2018年起,语文、数学科目使用全国卷;自2020年起,建立基于同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测评的“两依据、一参考”招生录取机制。其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分为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合格考试是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等级考试纳入高考招生录取。这就是改革?以至于不论怎么改,高考也没有找到最根本的出路,也没有找到让满意的答案,更没有解决教育面临的那些问题。
考试,本来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现在的高考却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前,我们高考那会,交报名费、报名、参加考试、填写志愿即可,根本不需要父母操心;最多能让父母操心的地方就是如何填写志愿,一起参考志愿填写。但是,现在的高考,已经不再是孩子“单独作战”时代,完全变成了一种“多兵种”联合作战状态,即父母也加入到高考这个激烈的行列里面来。对父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因为这几个方面,也体现着改革公平面纱背后的不公平。
改革拷问家长文化素质。最近2-3年所兴起的自主招生,成为高考改革的最强音符。自主招生的核心是综合素质,这个考试一般是学生根据对方要求填写自己基本情况,尤其是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情况,然后传真或者快递给申请大学等待对方审核通过。审核通过的学生要到学校去进行直接的面试。这两关,其实里面有很多不仅仅是在考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多的则是在考核家长,或者说给很多普通老百姓的家长带来巨大的挑战。申报者要交考核材料,而且时间又那样紧急,又不要耽搁课去准备这些资料,于是,很多东西都被家长代劳。对于很多在单位上班的白领来说,这不是很大的问题,但在实际过程中,这些熟悉电脑的白领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甚至就一个简单的申报表就要来回整2天多时间。如果这样的东西拿去给普老百姓,即那些不在办公室上班,甚至根本就没有碰过电脑的家长来讲,这将是一件非常难以完成的工程。而且,这些人还是绝大多数。因此,这样的一种综合素质考核,其实在国家改革的初衷里面本想来让教育变得更公平,但事实上,这样导致的结果却是教育非公平的因素越来越多,甚至可以说改革后的非公平因素越来越大,与改革的初衷几乎是背道而驰的。
改革挑战家庭经济条件。自主招生材料初审通过的考试,需要等到大学电话通知到所申请大学指定的时间去参加免试,免试通过之后才能获得自主招生资格。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一般而言,连填写申报表家长都不会让学生耽搁时间,更不要说去大学面试会耽搁更多时间。因此,去大学面试,一般来说都是来往坐飞机去,甚至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顺利通过,基本上至少会有一个父母陪伴孩子去参加面试。如此一来,一个“简单”的面试,看似学校没有收任何费用,但是家长却为此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家长来说,这些钱根本就不在话下,但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这却是一笔昂贵的费用,成为家长不能承担的重任。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所谓的自主招生,也并无多少公平可言,对大多数普通百姓子女而言,这不是一种机会,而是在打破公平。高考,本身与家庭没有多大直接关系,但现在或者未来将与家庭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考量着家庭的经济实力或者其他背景因素。这种因素的加入,把以前大学毕业生仅仅在找工作阶段会有很多父母动用自己的关系为孩子找好工作,开始把这个“特权”无限制地扩大和提前,即在考试阶段就提前介入了家庭背景、权力、金钱等综合因素,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子女越来越远离公平公正的高考检测平台。
改革挑战考生的学习生存环境。当前,素质教育喊的很厉害,应试教育却越来越“猖獗”,理由很简单,最终的结果需要看分数来衡量,而且,目前为止分数衡量是最科学的方式。但是,教育改革却又要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两难处境。在大城市生活的孩子好办,从小父母会给孩子报很多辅导班,去学习各种技能,比如跳舞、绘画、唱歌、表演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这些孩子在综合素质考核的时候肯定表现出来的就很优秀。但是,很多在农村或者一般城镇里面生活的孩子,就没有这样的条件去学习各种技能,只能在学校里面老师教多少学多少,事实上,这些生活环境里面的孩子学不到这些技能的,毕竟,高考分数线那样高,又没有加分项目,又没有其他优势,唯有能做的就是不断刻苦学习,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分数,才能与很多大城市孩子站在一个水平线上“公平竞争”,否则,连站在一起的资格都没有。对于这些孩子来讲,即使有条件学习,也要放弃这些学习,毕竟,分数才是硬道理。另外,学校也不会拿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些技能,学校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们搭建各种平台,把自己在校外辅导机构或培训班学习的技能展示出来,事实上,很多基本的都不是学校课堂教育所达成的高度,而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完成的修炼。因此,从这个层面讲,改革也在某种程度上在考量学生生存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一旦如此,高考不公平因素又悄然而至。
改革进一步挑战教育不诚信问题。很多人都认为高考改革与教育不诚信八竿子打不着边,其实,这里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自主招生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像老师所面临的职称问题一样,绝大多数教师是写不来论文,但是又要求评职称需要论文,因此,论文腐败由此而产生,很多核心期刊业看准这一点,让老师们出钱刊发作品,即使你的文章能达到要求也要给钱,反正你不给想给的人多的是。同理而论,自主招生,很多家长都要给孩子确保万无一失,给孩子准备最稳妥的方式。于是,只要能给孩子加分、长面子、提高综合因素的地方家长都会全力以赴。给孩子发表文章,说明写作能力强,很多孩子作文写的确实不错,但为了能达到或者符合条件,很多家长想方设法找关系给孩子发表作文,甚至不惜花高价购买版面。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教育不诚信已经出现。另外,各种证书能够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于是,很多家长就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然后参加各种考试,拿到一些证书,以期在最终的面试中获得最佳的砝码。这个问题最典型的就是2009年发生在重庆的少数民族加分案例,何川洋的父亲利用职权之便给孩子谋取了一个少数民族身份,然后“获得”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当年何川洋却考了当年重庆的文科状元,后来因少数民族身份造假而暴露,北京大学在核实全部事情之后决定放弃录取何川洋,理由是其父亲破坏公平公正原则,以及不诚信。因此,这势必会给有些投机份子造成可乘之机,也让不诚信之风蔓延。
本来,改革者主要想通过这种方式招收民国时期北大清华招收某些特殊人才一样,不因为某些特殊人才偏科而失去良才。比如,1917年,北京大学在上海组织了一场自主录取考试。胡适先生看到一位叫罗家伦的考生,作文写得非常棒,便给了满分;但罗家伦数学却考了零分,而且其余各科成绩也并不出众。后来,胡适力排众议,力主“破格录取”这位偏科严重的考生,后来的事实证明胡适的做法是对的。这样的情况毕竟只是少数,只需要在录取现场进行灵活机动处理即可,毕竟,像蒋方舟那样降低60分录取的奇才不是每年都能遇到。但现在这却完全把特殊人才扩大化,甚至扩大的名额比当年高效扩招还厉害,甚至过之而不及。因此,一方面演变成了各大高校之间提前抢占生源的“借口”,另一方面家长学生也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不诚信行为,最终的结果是“扰乱”高招教育秩序,甚至还会衍生出教育腐败。
改革不能以精英教育代替大众教育。讲这个话题前先分享两个有趣的案例:前几天曾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一个会做饭的双手比会弹琴的双手要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能够弹钢琴但却不会做饭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不是真正的素质,这是与教育本质和人成长规律背道而驰的。我也曾看到这样一个新闻故事:吕某城和郎朗的经历惊人相似,都是80后,沈阳人,4岁学琴,10余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全国钢琴大奖赛前三名;区别只是全国钢琴大奖赛郎朗第一,吕某第二;朗朗获得全国著名钢琴家,而他却鲜为人知,差的就仅仅是一步之遥,但结果却是天上人间。后来,他面对父母高压心生叛逆,17岁赴德深造,脾气变得暴躁,广州读研,毕业后做家庭钢琴教师。两次盗窃,他的人生轨迹,仿佛换了一个世界,一双本该在琴键上舞蹈的手,却蜕变成了“三只手”。肯定有人要说这仅仅是个例,但这却不仅仅是个例,当前社会似乎有一个潜规则——只认第一,不管第二,这就像每年的高考状元一样,第一名红遍半边天,而第二名却无人问津。这说明什么?精英教育仅仅是少数人的教育,大众教育才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
当前,社会各界人士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满意度相对较低,甚至很多人纷纷指责当前的中国教育,过分迷信或崇拜欧美教育。追求先进任何时候都不过分,也不过时。纵观当前的教育改革,其打着追求素质教育的旗号实施精英教育,但是,毕竟精英教育和能够享受精英教育的群体是极少数,这些极少数是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群体对教育质量更高的要求。本来这无可厚非,但目前最关键的因素则是以精英教育代替大众教育,以少数群里利益代替大多数群里的利益,最终危及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毕竟,当前很大部分地区的教育,还不具备走精英教育的道路,很多学校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达不到要求,但改革却在无形中按照精英教育来进行顶层设计,其在盲目追求精英教育的同时势必会忽视甚至放弃大众教育,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少数精英教育需求,这样的改革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也是与教育本质背道而驰的。当然,追求素质教育,全面塑造高素质和高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无可厚非的,在全国各每一个教育角落事实这样的教育也是可以的,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素质,但却不能把这个作为考核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不能只考核那些属于贵族才享受到的教育“素质”,也要考核大众老百姓所具备的素质。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否则,都是与教育本质背道而驰,不符合教育本质与规律,其改革也必将在实践的检验下露出其本来面目。
改革应该理性并贴近教育本质。教育,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现在却在各种各样的改革中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像教育,越来越远离教育的轨道。记得当年我们读大学那会,教育很纯洁,大学也被称为象牙塔,录取工作也按照正常秩序录取即可。学生自己报名,根本不要家长来“掺和”什么,也不涉及到考生家庭背景等因素,只需要一个硬的分数线即可确定,然后根据考生的分数确定能否录取。但是,现在的高考改革录取太复杂了,本想录取那些像罗家伦、蒋方舟那样的人才,但事实上却又有多少呢?只不过变成高校提前抢生源罢了,或者那些某一科考零分或者特别偏科的人才不能纳入其录取的范围之内。教育改革,真正应该要重视母语或汉语在考试学习中的作用,处理好母语与外语的地位和作用,任何一个都不能太过激;真正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真正重视开发传承传统文化、真正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考虑是否考听力,是否全国统一试卷、是否分文科理科等,而要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去考虑和衡量,真正培养能够思考、能够创新的人才。
改革,本质是越来越符合教育本质,让教育变得像教育;但现实存在的问题却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远离了教育本质。
高考,是国家意志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就应该给与广大考生和广大人民真正的公平公正,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